<samp id="zfmrs"><output id="zfmrs"></output></samp>

    1. <ol id="zfmrs"><output id="zfmrs"></output></ol>

      首頁>檢索頁>當前

      重塑高等教育共同發展新格局

      ——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的審思與實踐

      發布時間:2023-05-11 作者:朱以財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神州學人》

      [摘要]“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是新時代促進教育對外開放的理性訴求,高校戰略聯盟是“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具體實踐?!耙粠б宦贰背h提出10年來,涌現出一批高校戰略聯盟,為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奠定了現實基礎。面對后疫情時代的風險挑戰與未來教育發展的全新要求,應堅持整體性治理理念,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高校戰略聯盟升級版,促成基于共同責任愿景的價值共識,推進基于多元參與模式的共治共為,強化立足專業內在特性的聯盟秩序,推動“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不斷延伸。

      [關鍵詞]“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高等教育共同體;教育對外開放

      2011年9月,《中國的和平發展》白皮書發表,其中首次提出“命運共同體”的概念,為多元文明之間的交流融合提供了方向和遵循。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與世界的聯系更加緊密,“一帶一路”建設持續深入,開啟了中國教育對外開放發展的新時代[1]。2013年3月,習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國際關系學院發表的重要演講中再次強調這個世界“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10年來,“人類命運共同體”這一概念頻繁出現在各個重要的話語場合,尤其是在應對新冠疫情的過程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的價值蘊涵顯得更加豐富和深刻。

      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教育層面的對外交流與合作不可或缺[2]。2020年6月,《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正式印發,提出在當前錯綜復雜的特殊背景下擴大教育國際公共產品供給、深化與多邊機構合作的重要性及總體要求,宣示了中國堅持教育對外開放不動搖的決心和信心。2022年10月,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二十大報告中再次提出“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在這一背景下,高等教育如何順應發展大勢、推動互聯互通、增進文明互學互鑒、提高國際競爭力和話語權,是時代發展提出的新課題。

      一、“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的蘊意與價值

      2013年,習近平主席提出“一帶一路”倡議,重新喚起人們對古絲綢之路的歷史記憶。從關聯要素看,“一帶一路”倡議是對古絲綢之路的繼承和發展,是連接古今的邏輯紐帶。從文化方面看,“一帶一路”倡議又非古絲綢之路貿易線路的空間再現,更多是一種抽象意義的符號元素,使用的是“絲綢之路”的文化內涵??梢岳斫?,“一帶一路”倡議是由中國主導,在古絲綢之路的歷史符號基礎上,依借既有的雙多邊機制和區域合作平臺,將處在不同發展階段、具有不同稟賦優勢的國家和地區連接起來,共同打造利益共同體、命運共同體和責任共同體的倡議及安排。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的解釋框架下,“一帶一路”倡議也是一種合作共贏的全球治理模式。

      事實上,“高等教育共同體”的概念由來已久。早在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就呼吁全球各國加強合作,推進世界(國際)共同體建設[3]。對于世界(國際)共同體,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有進一步的解釋,其核心要義是“合作”,主要表征是國家之間智力上和行動上的合作[4]。具體來說,處在不同發展階段和水平的國家通過互相交流而分享教育與革新經驗,尋找擴大和加強合作的途徑,走上合作共贏之路。1998年舉行的首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也明確指出,有關各方的伙伴與聯盟關系是推動高等教育改革發展的強大力量[5]。由此可見,構建高等教育共同體,很早以前就引起了高等教育領域的思考與關注,并成為一項重要議題。從學理澄明上考察,作為與“一帶一路”倡議相伴而生的產物,“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是基于“共同體”的特定內涵及“一帶一路”情境建構起來的具有相同發展背景、高度價值認同的利益聯盟[6],是新時代推動“一帶一路”倡議落地生根的偉大實踐和促進教育對外開放的理性訴求。不難發現,“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的核心指向為“認同”“合作”“共贏”“發展”。

      二、高校戰略聯盟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的現實審思

      隨著近年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教育交流合作不斷加深,涌現出一批高校戰略聯盟(本研究所探討的主要是基于“一帶一路”建設背景下建立的高校戰略聯盟),如此也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奠定了現實基礎。此外,全球高等教育正面臨著重大轉型和現實挑戰,朝向未來,急需重塑高等教育共同發展的新格局,這與“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在內容上具有一致性。

      (一)高校戰略聯盟發展形成基礎優勢

      高校戰略聯盟有助于其成員單位跨越地理時空限制,尋求共同發展之路。隨著我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之間的經貿合作、人文交流實現歷史性躍升,高等教育國際交流與合作呈現出“高層次、寬領域、多邊性”的良好發展勢頭。據粗略統計,自2015年始,國內外高?;凇耙粠б宦贰苯ㄔO的目標需要,緊密結合自身發展實際,發起組建了60多個高校戰略聯盟,涵蓋了點式、線式、面式等運行模式。目前,高校戰略聯盟總體保持平穩運行狀態,體量優勢漸顯[7]。與此同時,教育部也在多個場合及多項文件中提出支持國內高校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高校建立戰略聯盟。尤其是《教育部等八部門關于加快和擴大新時代教育對外開放的意見》對打造“一帶一路”教育行動升級版作了進一步的闡述與細化,為擴大教育對外開放明確了任務和要求。有鑒于此,結合“一帶一路”建設的發展定位,以共建高校戰略聯盟為契機,通過文化、教育、科技等方面的互聯互通,實現協同與融合發展,逐步提高交流合作的效果與品質,這是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最深厚的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是“一帶一路”建設的根基,是共建“一帶一路”的教育使命和行動愿景,而建設高校戰略聯盟則是實現這一使命與愿景的依托和載體;高校戰略聯盟作為具有共同體歷史淵源又根植于“一帶一路”倡議的組織,對于推動“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高等教育交流與合作沿著共同目標前行具有天然優勢。甚至可以說,高校戰略聯盟是“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互動的微觀場景,是“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的重要內容和具體實踐。經進一步考察發現,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被寫入多個高校戰略聯盟的章程或行動規劃、行動共識(見表1),雖然還有一些高校戰略聯盟未明確提出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但其合作意愿、組織行為等也都共同指向這一規劃或目標。應該說,通過高校戰略聯盟成立以來的努力探索和積極實踐,“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得到了更多沿線國家和地區的響應、認可和支持,正從學理構想逐漸走向現實。

      P46-表1.jpg

      (二)高等教育轉型發展面臨時代轉向

      2016年,教育部提出構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的合作愿景,并強調要支持組建學校聯盟[8]。202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布《共同重新構想我們的未來:一種新的教育社會契約》報告,提出教育是個體社會成員之間基于共同選擇和共同利益而達成的一種社會契約,教育承載著連接世界、溝通彼此的重要使命[9]。教育的社會契約性源于其反映了融入文化的規范、承諾和標準,即教育建立了共同的目標,并通過合作傳遞共同利益與共享愿景,進而增強個體社會成員的對話與行動能力,建立可持續的未來。在2022年舉行的第三屆世界高等教育大會上,全球大學創新網絡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等聯合發布題為《面向2030的高等教育新愿景》的世界高等教育報告,提出要確立聯系或協同思想,尤其強調高等教育機構應扎根于當地社會,又與更廣闊的國際社會融為一體,并在競爭與合作、差異與融入以及獨特性與同質性之間找到平衡,以更好地促進可持續發展[10]。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也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不懈追求,二者相互促進,有利于增進國際社會的合作共贏與共同利益[11]。在“一帶一路”建設的總體框架下,深化沿線國家和地區高等教育合作,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是促進民心相通,增進心理、文化間相互理解與認同的應然目標。林南(Lin,N.)曾言,組織可以自然形成,也可以基于某個共同目標或資源利益建構而成,一個社會網絡通??梢詾榱瞬煌糠值亩嘀乩娑?,即在網絡的不同部分有不同的利益鏈接節點[12]。進一步看,高校戰略聯盟的形成,一方面是基于發展需要的自然結盟,是聯盟成員自主意識的增強;另一方面則是受國家相關政策的牽引。當然,也有少部分高校戰略聯盟的形成動因兼具其二。由此不難理解,高校戰略聯盟亦是一種社會性建構的產物。具體而言,高校戰略聯盟不僅反映組織中的個體資源,既然聯盟成員作為個體行動者被置于聯盟組織的資源集合中,那么個體及位置資源便已處在共享的互動情境下,可以充分調動置入在這些等級位置中的資源,如因為某種共同利益而進行的互動等。面對高等教育轉型發展的時代需求,全球高校團結合作,為重構未來提供必要的知識、科學、創新、人才,是推進共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的政策邏輯與實踐邏輯。

      三、高校戰略聯盟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的實踐舉措與經驗啟示

      每一個高校戰略聯盟都有著不同的生成背景與發展歷程,在聯盟的具體運行與推進過程中,展現出復雜的組織發展史,而案例考察恰好是這一組織發展史的形象呈現,有助于對聯盟形成較為全面的認識和理解。本研究以“一帶一路”高校聯盟為例,對其創建與發展作一簡略考察,為整體把握高校戰略聯盟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提供參考。

      (一)“一帶一路”高校聯盟的探索與實踐

      從“一帶一路”高校聯盟的總體發展圖景(見表2)來看,“一帶一路”高校聯盟是國內高校最早以“一帶一路”建設為背景發起成立的高校戰略聯盟之一,7年多來,聯盟經歷了從政策夯基壘臺到學科立柱架梁再到項目落地生根的發展歷程,成員數量在同類聯盟中居于首位。由于“一帶一路”高校聯盟以“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為價值導向,因此自成立之初就頗受國內外媒體的關注?!耙粠б宦贰备咝B撁藙偝闪r主要是作為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一項重要活動內容,這一階段的聯盟活動主要以論壇、峰會為引領,圍繞聯盟運行機制建設、合作辦學項目、共建孔子學院、互派留學生、教師交流、外語人才培養等議題展開對話交流?!耙粠б宦贰备咝B撁艘脖患挠韬裢?,努力成為“一帶一路”教育共同體建設中合作共贏的典范[13]。因此,在圍繞相關主題展開研討的同時,聯盟始終堅持“開放包容、合作共贏”的理念,努力開拓新的合作空間,尤其是只要有合作意向的高校均可申請加入聯盟。

      P47-表2.jpg

      經過三屆聯盟論壇的推動,“一帶一路”高校聯盟于2018年開始進入學科架梁階段。其實,聯盟此前并非沒有學科性合作。在2016年的“一帶一路”高校聯盟主題論壇上,兩所聯盟成員高校就承辦了中醫藥和法學兩個具有學科性質的分論壇;2017年,蘭州大學與日本東北大學簽署協議,共建環境凈化與能源轉化材料聯合研究中心。這些都是聯盟探索學科性合作的有益嘗試。特別要提及的是,2017年首輪“雙一流”建設啟動后,“一帶一路”高校聯盟的主要發展思路便開始轉向與學科相結合。蘭州大學的生態學和草學是國家重點學科,入選世界一流學科建設名單。從地理位置上看,大多數“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普遍面臨環境、生態、氣候、資源等方面的問題,而甘肅省在生物多樣性和生態系統類型方面具有典型代表性,蘭州大學的生態學及相關學科為甘肅的退耕還林還草、水土流失治理、天然林保護、防風治沙、節水抗旱及農牧業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積累了較為完整的生態文明建設經驗。在此背景下,2018年,以生態學為依托的“一帶一路”高校聯盟生態文明主題論壇在蘭州大學舉行,論壇依托優勢學科推動聯盟成員內部實質交流合作,激發了聯盟的內生動力。除此之外,本次論壇還聚焦了大氣科學、環境科學、風沙力學、民族學、管理學、經濟學、社會學等人文科學,為聯盟成員高校提供了更多的參與空間。之后,隨著“一帶一路”國際植物育種培訓班、“一帶一路”生態保護和全球合作論壇、“一帶一路”全球減貧的國際合作論壇、“一帶一路”生態保護和生態多樣性青年論壇的成功舉辦,聯盟的學科性日益凸顯。

      從某種意義上講,以學科為依托組織起來的聯盟更富有活力?!耙粠б宦贰备咝B撁司C合聲譽和影響力的提升也吸引了更多高校加入,助推聯盟進入良性循環的發展軌道。而這對于進一步促進“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間互通互榮、提高相關學科人才培養水平等均具有積極作用。如果說前期的國家政策牽引是夯基壘臺,那么之后的學科對接搭橋就是在為聯盟立柱架梁,聯盟開始向深度和廣度延伸拓展,與之相伴隨的是互派留學生、聯合建立科研基地/高校智庫、開展雙學位/聯合學位項目、共培共享高層次人才、聯建高水平課程/教材、共享知識技術等一批重點合作項目落地。

      (二)高校戰略聯盟構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的經驗及啟示

      面對后疫情時代的風險挑戰,堅持共贏共生理念,深化教育領域合作,加強政策溝通和資源共享,構建平等、開放、包容的全球教育治理體系[14],應成為世界各國的共同目標。通過上述討論不難發現,“一帶一路”高校聯盟及其開展的合作項目已經形成相互依存的共同體。結合“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的組織特征,“一帶一路”高校聯盟的發展有以下幾點經驗可供參考。

      首先,促成基于共同責任愿景的價值共識。價值共識是指不同價值主體之間通過溝通而就價值及其合理性達到一致的價值選擇,雖然不同價值主體之間存在價值取向差異,但能理解和尊重彼此的價值選擇[15]。合作的前提是共識,較為穩定的聯盟關系往往始于清晰的合作意愿,清晰的合作愿景亦能約束機會主義行為,而聯盟關系治理能力則能夠保證治理主體的關系有序化,有利于增強聯盟成員之間的信任關系和互動程度,提升合作意愿?;诖丝梢哉J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是價值認同、發展認同、行為投入的統一體。高校戰略聯盟成員雖共生于同一環境中,但由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和地區資源稟賦及社會文化各異,合作中難免會出現投入與收益不平衡等問題。高校戰略聯盟在實現自身發展既定目標的同時,能夠充分理解、尊重差異,并使各參與方在協同合作中實現雙贏,共享發展利益,是形成與維系有效聯盟關系的根本動力。綜上來說,高校戰略聯盟應以共同責任愿景為基石,在目標認同、行動協同的前提下,增進話語認同,凝聚價值共識,共同尋求發展利益的最大公約數,盡可能地減少由于文化距離帶來的沖突與阻礙,引領成員單位有序參與聯盟事務,從而進一步夯實“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的愿景基礎與美好圖景。

      其次,推進基于多元參與模式的共治共為。高校戰略聯盟應堅持多元治理的價值理念,建立完善的吸引聯盟成員廣泛參與、兼顧各方價值訴求的運行機制,加強制度設計和政策引領。一是在既有政策和溝通機制基礎上構建多層次組織協調體系,進一步擴大對話、交流、互動、共享的共通空間,共商共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的整體架構與發展思路,定期圍繞聯盟合作框架及中長期規劃等重大議題進行磋商研討,形成一批聯盟特色活動,逐步推動高等教育合作交流規范化、制度化建設。二是積極探索互補性的高等教育交流合作模式[16],促進聯盟成員之間學生的雙向流動,通過聯合境外辦學、組建數字創新網絡、合作培養跨境流動人才、共建課程互選共享平臺、共同申報國際科研項目等方式,開拓交流合作空間。以聯盟為平臺推動沿線國家和地區的合作發展,促進民間力量參與到“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的建設中,以聯盟交往帶動人文交流,增進民心相通與文化認同,推進教育共治共為。

      最后,強化立足專業內在特性的聯盟秩序。知識經濟時代,人才培養是大學最基本的職能。大學通過培養時代新人,可以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提供強有力的人才支撐[17]。隨著近年來高校戰略聯盟的推進,尤其是聯盟學科化發展的呼喚,聯盟成員在人才培養、學科聯建等方面做出了很多有益的嘗試。應該說,“一帶一路”建設對高等教育人才的需求為高校戰略聯盟的推進提供了重要著力點。從高校戰略聯盟生成與發展的歷程來看,將人才培養作為關鍵目標是其重要的本質特征,而中國高校戰略聯盟的早期形式正是基于人才培養目標構建起來的校際聯合辦學模式,如武漢七校聯盟、長三角高校合作聯盟正是地區性跨校聯合人才培養的特色項目。再如C9聯盟,其連續4年的校長報告主題都是圍繞“怎樣培養優秀的學生”進行的。之后,C9聯盟也是將“人才培養”作為聯盟合作的落腳點。面對未來教育發展的全新要求,應堅持整體性治理理念,探索學科交叉融合發展模式,打造高質量發展的高校戰略聯盟升級版,致力于“一帶一路”建設高層次人才的多學科協同培養,最終為“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提供智力支撐與人才動力。(作者 朱以財系泰州學院教育科學學院講師。本文系泰州學院高層次人才科研啟動基金項目“‘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運行機制研究”[TZXY2020QDJJ004]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王寧,張永學.行業特色型大學構建來華留學生教育共同體實踐探索[J].神州學人,2022(09):40-43.

      [2][17]杜玉波.大學在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中的使命擔當[J].探索與爭鳴,2019(09):5-7.

      [3]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學會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1996:19-279.

      [4]朱以財.絲綢之路農業教育科技創新聯盟及其戰略管理趨向[J].世界教育信息,2022,35(11):28-35.

      [5]趙中建.21世紀世界高等教育的展望及其行動框架——' 98世界高等教育大會概述[J].上海高教研究,1998(12):3-6.

      [6]朱以財,劉志民.“一帶一路”高等教育共同體話語權:現狀評析與提升路徑[J].現代大學教育,2020(01):86-94.

      [7]朱以財,劉志民.“一帶一路”高校戰略聯盟運行何以長效——基于組織學視角的分析[J].比較教育研究,2022,44(12):26-34.

      [8]教育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推進共建“一帶一路”教育行動》的通知[EB/OL]. (2016-07-15).http://www.moe.gov.cn/srcsite/A20/s7068/201608/t20160811_274679.html?authkey=iuklj3.

      [9]Reimagining our futures together:a new social contract for education[EB/OL]. (2021-11-10).https://unesdoc.unesco.org/ark:/48223/pf0000379707.

      [10]黃金魯克.面向2030的高等教育新愿景[N].中國教育報,2022-09-01(009).

      [11]傅小強.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本質要求和不懈追求[N].光明日報,2023-01-31(006).

      [12](美)林南.社會資本:關于社會結構與行動的理論[M].張磊,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37.

      [13]朱羿,張春海.文明因交流互鑒而豐富多彩[N].中國社會科學報,2016-09-26(001).

      [14]懷進鵬.推進高水平教育對外開放,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貢獻力量[J].教育國際交流,2023(01):5-7.

      [15]汪信硯.普世價值·價值認同·價值共識——當前我國價值論研究中三個重要概念辨析[J].學術研究,2009(11):5-10.

      [16]李紅兵,梁玉國,錢民輝.中國-東盟高等教育共同體建設:時代價值、現實基礎與實踐邏輯[J].廣西社會科學,2022(09):64-71.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blackfalconsolutio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真人实拍女处破www免费看_欧美日韩一级片_国产人成精品综合欧美成人_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