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amp id="zfmrs"><output id="zfmrs"></output></samp>

    1. <ol id="zfmrs"><output id="zfmrs"></output></ol>

      首頁>檢索頁>當前

      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的幾點思考

      發布時間:2023-05-11 作者:鄭金連 來源:中國教育新聞網—《神州學人》

      [摘要]粵港澳大灣區在吸引國際化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在吸引留學人才的政策創新方面也走在全國前列。在國際形勢風云變幻與留學人員回流大潮涌起的背景下,加大力度吸引留學人才,促進其在大灣區發展成為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應有之義。本文概述了留學人員回國大潮的總體情況,梳理了粵港澳大灣區吸引留學人才的優勢和集聚留學人才的相關政策措施,分析粵港澳大灣區吸引留學人才面臨的挑戰,提出粵港澳大灣區應建立更加靈活的引才機制、更好承接“出國留學-回國發展”良性人才流動的相關建議。

      [關鍵詞]粵港澳大灣區;留學人才;引才政策

      受到新冠疫情和國際局勢變化影響,我國出國留學人數增長速度減緩,留學回國人員數量快速增長,正在形成“出國留學-回國發展”的國際人才流動態勢。留學人員為我國科技、教育、經濟、社會、公共治理各方面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正因如此,留學人員群體早已成為各地積極爭取的國際化人才。中央人才工作會議上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簡稱“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加大力度集聚留學人才等國際化人才成為大灣區建設高水平人才高地的重要任務。

      一、留學人員回國大潮涌起

      2019年,中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達58.03萬人,較上一年度增加6.09萬人,增長11.73%。截至2019年底,423.17萬人學成回國發展[1],成為我國勞動力市場中重要的智力和知識資本。近幾年,隨著留學目的國和來源國進一步多元化,出國留學保持增長勢頭,在新冠疫情及國際關系變化等因素的推動下,留學人員回國潮涌起。2021年回國創新創業的留學人員首次超過100萬[2],留學人員回流呈明顯加速趨勢。

      留學人才在科教文衛等各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近年來,留學回國人員仍主要選擇在北上廣深及新一線城市發展。由于出國留學人員多集聚于科學、技術、工程及數學(STEM)和管理、社科等領域,留學回國人員也多集聚在高新科技領域發展,創新創業依然是留學人員回國發展的重點方向。同時,在政府、企業和科教文衛領域擔任要職的留學人才持續涌現,在推動中國企業走出去、促進民間外交及中外文化交流等方面發揮日益重要的作用[3]。

      P31-圖.jpg

      2000年以來中國當年出國留學人員數量及當年留學回國人員數量

      二、大灣區吸引留學人才的優勢

      大灣區在吸引留學人才方面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

      從區位優勢來看,大灣區具有一國兩制、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三種流通貨幣等獨特格局,對于在海外學習多年、具有國際視野和多元文化適應力的留學人才而言,擁有天然的吸引力。

      從經濟及產業發展來看,2022年,大灣區9城(不含港澳)GDP總額超10.46萬億元,同比增長4.08%。在5G、人工智能等領域,大灣區也具有領先優勢。2021年,廣東數字經濟規模達5.9萬億元,位列全國第一,占GDP比重達47.4%,遠超全國平均水平(39.8%)。同時,大灣區內產業優勢互補,電子信息、先進制造、自動化等領域產業鏈齊全,為STEM領域留學人才的發展奠定了產業基礎。

      P32-表.jpg

      大灣區部分城市留學人才創新創業專項政策

      從資源稟賦來看,大灣區匯聚了豐富的教育資源、大批高水平的重點實驗室和科研機構等高端創新資源,為留學人才培育出創新創業的沃土?;浉郯娜赜懈咝S獍偎?,在校生超300萬人。根據2023年QS世界大學排名,大灣區有5所高校進入世界百強名單,8所進入前500強。截至2021年底,大灣區共有50個國家重點實驗室、29個國家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廣東省有10個省實驗室、396個省重點實驗室、11個重大科技設施,以及6萬余家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277家新型研發機構、989家科技企業孵化器、986家眾創空間,重大科技設施和科技企業基礎雄厚[4]。豐富的教育資源和高度集聚的實驗室與科研機構為創新創業蓬勃發展奠定了人才和科技基礎。

      從國際化發展環境來看,大灣區作為國內國際雙循環的窗口,是海內外產業、知識、人才流動的橋頭堡。國際化的交通樞紐、一流的國際社區以及國際化人才與公共服務水平,都將助力留學人才集聚。首先,大灣區擁有世界最大的海港和空港群,海港集裝箱吞吐量位居世界第一,航空市場規模領先全球,是國際化綜合樞紐。其次,大灣區全面保障各類人才“安居”,高標準打造了一批國際(港澳)人才社區、青年人才社區,為各類人才提供舒適的居住環境。再次,大灣區建設了一批國際化學校和高端醫療服務機構,具備完善的教育、衛生等人才公共服務配套功能。最后,通過設置國際人才一站式服務窗口、人才港等人才發展服務平臺,推動人才服務優化,全方位解決人才后顧之憂,為大灣區引進國際化人才奠定了良好基礎。

      從需求及薪酬水平來看,根據對大灣區相關招聘需求的分析,當前大灣區的人才需求規模超越疫情前水平,尤其是實體經濟領域人才需求增長明顯,企業對技術技能類崗位人才需求大。另外,根據智聯招聘2022年第四季度《中國企業招聘薪酬報告》統計的38個核心城市,深圳、廣州、珠海、東莞、佛山企業招聘薪酬水平分別位列第三、第五、第八、第十二、第十八,較高的薪資水平也為各類人才集聚奠定了基礎。

      三、大灣區集聚國際化人才的相關政策措施

      大灣區各市區紛紛創新政策措施,充分吸引留學人員等國際化人才。

      一是建立人才信息庫和工作站。例如,深圳龍華區搭建“智龍華人才大數據”平臺,構建全球學者人才庫,根據龍華區產業發展需要,精準標注出最佳人才尋聘地,為區內用人單位引才提供指引;東莞在美國硅谷、英國倫敦、法國巴黎、德國杜塞爾多夫等地建立8個海外人才工作站,創建25個海智工作站,構建覆蓋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地區)的招才引智網絡[5]。

      二是打造線上線下多渠道人才引進和交流平臺。例如,廣州舉辦中國海外人才交流大會暨中國留學人員廣州科技交流會已20余年,活動已經成為我國規模最大、層次最高、影響力最強的海外人才創新創業交流平臺;深圳連續多年舉辦中國國際人才交流大會,積極推進互利共贏的雙多邊國際科技創新合作和國際人才交流,連續十四屆舉辦“深圳海歸人才招聘會”,建立企業HR和海歸求職者之間的互通橋梁;東莞連續多年舉辦高層次人才活動周暨人才嘉年華系列主題活動,邀請海內外知名高層次人才來莞參加推介、考察、路演、對接等活動。

      三是整合多方力量參與引才服務工作。例如,深圳市僑辦、僑聯聯合相關部門,開展“歸·家”——歸國留學人員服務計劃系列活動之“同深共圳·創新體驗營”,為海外留學人員開啟了解深圳的創新體驗之旅,打造海外人才與深圳用人單位互動交流及線上招聘平臺。同時,設立政府獵頭機構,聚焦深圳政府、各類企事業單位對高端人才的需求,開展高端人才的招聘服務。

      四是設立留學人才創新創業專項政策。例如,廣州出臺《廣州市鼓勵留學人員來穗工作規定》,深圳出臺《深圳市留學人員創業補貼資金管理辦法》,珠海出臺《珠海市留學人員創業項目扶持辦法》,中山出臺《中國中山留學人員創業園高質量發展十條措施》等。

      五是探索離岸創新創業基地吸引海外人才。例如,深圳在美國波士頓建設創新中心,并以南山軟件產業基地為國內中心點,以梧桐山創新創業基地為載體,打通國內外雙向孵化通道[6]。

      六是創新留學人才激勵機制。例如,廣州實施“菁英計劃”留學項目,支持選派優秀青年人才到國際知名高校學習與廣州重點領域密切關聯的專業,師從一流導師攻讀博士學位或進行博士聯合培養,為廣州構筑高水平人才高地、充分發揮廣州在大灣區的核心引擎作用提供人才儲備;中山建立“市政府獎學金”,鼓勵國家“雙一流”建設高校、世界大學排名前100名境外高校的中山生源高校畢業生回中山就業[7]。

      七是為海外人才創新創業提供全方位服務保障。例如,深圳設立國際人才驛站,全方位為海外人才提供優質高效的綜合服務;珠海舉辦留學人員創業項目與金融資本對接洽談會,為留學生創業企業和投資機構搭建融資交流平臺;廣州為海外人才來穗創辦科技企業提供“廣聚英才貸”;廣州、深圳、東莞等地均為留學人才子女教育提供保障。

      通過上述各類引才措施,大灣區創造了良好的引才環境,鞏固了引才優勢。2022年全球人才競爭力指數對全球175個城市的人才競爭力進行了排名,大灣區有4個城市進入榜單,其中香港第21位,深圳第99位,廣州第113位,珠海第119位。近年來,大灣區留學人才引進工作取得較大進展。從近10年的調查來看,留學人才到大灣區發展意向有所增加。其中,深圳、廣州是留學人才創新創業的首選地。以深圳為例,根據《2020年深圳人才競爭力報告》,近幾年,深圳引進海外留學人員數量逐年增加,2016年為1.1萬人,2017年為1.8萬人,2018年為2.1萬人,2019年為2.29萬人。截至2021年,深圳已引進留學人員逾16萬人。

      四、大灣區吸引留學人才面臨的挑戰

      大灣區吸引留學人才面臨國際國內兩方面的挑戰。

      從國際來看,大灣區科技產業發展受中美貿易戰等國際形勢影響明顯。計算機、通信和電子設備制造業等是大灣區的最大產業,也是受限制最多的產業,企業“走出去”和國際專利授權都遇到較大障礙。受美國《2022年芯片與科學法案》及美國“新禁令”等政策影響,大灣區吸引相關產業高層次留學人才面臨更大阻礙。

      從國內來看,各地人才競爭愈發激烈,大灣區人才政策競爭力難以凸顯。隨著我國制造業發展逐漸實現“由大到強”的歷史跨越,人才驅動的先進制造業發展格局初步顯現。為驅動地方經濟持久快速發展,全國各地對技術創新人才空前重視,優惠政策層出不窮,新一、二線城市紛紛推出吸引人才的政策及自貿區政策,給大灣區集聚國際化人才帶來挑戰。

      五、大灣區吸引留學人才的相關建議

      面對新的機遇與挑戰,大灣區可建立更加靈活的引才機制,更好地承接“出國留學-回國發展”的良性人才流動。

      一是繼續推動獵頭、企業、國際組織、智庫等機構,舉辦留學人才相關活動,建立專門針對留學人才的求職就業平臺,暢通留學人才回國發展渠道。組織留學人才平臺與企業平臺對接,定期舉辦多種類型的活動,幫助海外留學人員及時了解國內就業市場和企業需求。鼓勵有條件的企業開展留學生專場線上、線下招聘,建立專業的職業培訓、評估和發展機制;推動企業與海外高校校友網絡加強合作,為企業和潛在的求職者、創業者構建即時、暢通的信息和交流渠道,有利于其回國后更好地融入當地社會。

      二是利用大灣區500強企業和高新科技企業發展優勢,圍繞優勢產業,鼓勵企業“出?!迸c海外知名高校合作建立聯合實驗室或專業學院,利用海外高校在人才、科研資源、科創環境方面的優勢,吸引當地留學人才參與重大科研項目,推動相關技術攻關。

      三是暢通體制內外的人才流動機制,堅持市場化的人才資源配置。如暢通人才在企業與高校之間的流動,形成互通的職稱評定機制,增加人才交流機會,拓寬人才發展路徑。在專業性較強的政府部門、公共服務等領域,打破留學回國人才到機關、企事業單位和其他組織工作的限制,吸引留學人才進入。

      四是推動粵港澳三地在各領域的聯動,以相應的技術創新輻射和基礎設施配套,活躍人才要素充分涌流。一方面,三地在職稱、職業資格、繼續教育學時要三方面達成互認,形成多方面緊密合作及資源互通。另一方面,擴展粵港澳創新創業交互和保障機制建設,提供便利人才和科研資源流動及開設業務等方面的支持措施,促進區域上下游產業鏈和人才鏈同頻共振。(作者系全球化智庫[CCG]副主任、研究總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2019年度出國留學人員情況統計[EB/OL].(2020-12-14)[2022-05-08]. http://www.moe.gov.cn/jyb_xwfb/gzdt_gzdt/s5987/202012/t20201214_505447.html.

      [2]光明日報. 2021年回國創新創業留學人員首超百萬[EB/OL].(2022-05-29)[2023-02-25]. http://www.gov.cn/xinwen/2022-05/29/content_5692912.htm.

      [3]王輝耀. 海歸群體發展的十大趨勢[J].神州學人, 2022(09):30-33.

      [4]綜合開發研究院.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高質量建設思路——以粵港澳大灣區為例[EB/OL].澎湃網(2022-08-16)[2023-02-20].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19474399.

      [5][7]王輝耀、苗綠、鄭金連. 中國留學發展報告(2022).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2022,200-201+212.

      [6]王慧瓊等.深圳南山:全域“大孵化”,釋放創新力[EB/OL]. 澎湃網(2020-01-02)[2023-02-20]. https://m.thepaper.cn/baijiahao_5409405.

      來源:《神州學人》(2023年第5期)

      0 0 0 0
      分享到:

      相關閱讀

      最新發布
      熱門標簽
      點擊排行
      熱點推薦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blackfalconsolutio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

      京公網安備 11010802025840號

      真人实拍女处破www免费看_欧美日韩一级片_国产人成精品综合欧美成人_国产午夜精品一区二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