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教育部等十八部門聯合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二十屆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次集體學習時的重要講話精神,系統部署在教育“雙減”中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支撐服務一體化推進教育、科技、人才高質量發展。一起來看三位專家的觀點——
構建科學教育
數字化支撐服務體系
西北師范大學智能教育研究院原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郭紹青
科技創新能力是強國之要,“卡脖子”表象為“卡”在技術創新能力上,“根子”還是科學創新問題??萍紡妵ㄔO需要科學、技術、工程系統性創新,最根本還是科學的原始創新能力。
基礎教育承載著從興趣愛好到科學探究能力與科學精神培養的重要責任。但要清醒認識當前科學教育存在巨大的城鄉差距,以及產生新的教育不公平的趨勢。同時,社會科技普及教育資源可獲得機會的不均衡、師資配置與教師能力等制約著科學教育的高質量開展,校本創客教育走向了“造物”教育等是科學教育面臨的現實問題。
社會科學普及教育與學??茖W教育融合是構建科學教育體系的必由之路。一是充分運用互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等技術,通過推動虛擬科技館、虛擬體驗與學習中心的建設,實現大中城市社會化科學教育資源共享公平化。二是組織科學家團隊開發前沿科學教育與科普數字教育資源,開發嵌入智能教師、智能學伴的AR教材等交互性、沉浸性的數字教材,融合學習、評價功能的自適應學習系統。三是推動科學教育名師工作室建設,創新機制,推動跨校際、跨行業科學教育智力資源的網絡化服務。四是構建科學教育數字化支撐服務體系,支持學生利用智能終端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學科教育教師全面開展人機協同教育,提升科學教育質量。
要用“科學的”方式學科學
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所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崔允漷
近日,教育部等部門印發的《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科學教育工作的意見》,都強調要加強科學教育。用“科學的”方式學科學,這也是深化教學改革的重要抓手——學科實踐在科學學科中的表征。
在新課程的語境中看,科學實踐,是具有科學意蘊的典型實踐,倡導學生“像科學家一樣思考與探究”,運用科學的概念、思想與工具,解決真實情景中的科學問題的一套典型做法??茖W實踐秉承知行合一的理念,既要求基于科學本質系統設計科學活動,突出學科典型性;又要強化“動手做”的實驗教學和探索,利用人工智能、虛擬現實等技術開展實驗,突出實踐深刻性,是對原來無關學科立場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迭代,是學科性與實踐性的深度整合??茖W實踐既是針對當前“用不科學的方式”不做實驗學科學的痛點,又是指向科學育人方式變革的一大亮點,是核心素養時代科學學科的學習革命。
創新培養路徑
全面提升中小學生科學素養
天津師范大學教務處處長、教授、博士生導師 紀德奎
《基礎教育課程教學改革深化行動方案》將“科學素養提升行動”列為本次課程教學改革行動的重點任務之一 ?!翱茖W素養提升行動”聚焦課堂教學、資源平臺、基礎設施三個維度,從源頭上創新中小學生科學素養的培養路徑。
首先,課堂教學是根本點。要加強教師隊伍建設,倡導探究教學與跨學科教學,構建發展性評價體系。如挖掘教材實驗素材,應用互聯網+教育新模式,嘗試科學家名片評價方式和科學特長生評價方式等。
其次,資源平臺是著力點。要提高學生應用科學知識的能力,以及在整合基礎上的創新能力。如以科技創新活動為載體,開展內容豐富的科普教育,形成常態化的多主體協同育人機制。
最后,基礎設施是支撐點。發展科學素養需要搭建良好的實驗教學平臺,營造優質的校園科學文化環境,建設研究性的科學教育基地,以促進科學知識、思維、探究三者聯動。
總之,“科學素養提升行動”以學生為中心,以國家、地方、學校為行動主體,以科研單位、高科技企業、互聯網平臺、教學實踐基地等為抓手,以階段性任務為目標,構建立體式全方位的科學素養培育體系,是教育行政部門和教育工作者培養學生科學素養的行動指南,有助于進一步落實黨的二十大關于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布局戰略要求。
工信部備案號:京ICP備05071141號
互聯網新聞信息服務許可證 10120170024
中國教育新聞網版權所有,未經書面授權禁止下載使用
Copyright@2000-2022 www.blackfalconsolutions.com All Rights Reserved.